台灣消費者對於數位金融的接受度超高,不僅創新金融服務的使用率達65%超越其他亞洲國家,數位帳戶使用人數也大幅攀升,只是在1,175萬數位帳戶中,仍以同時具有實體與數位服務的傳統銀行為大宗,3家純網銀僅LINE Bank逼近前三名地位,樂天與將來銀行皆未形成規模。
麥肯錫指出,純網銀發展目前仍無法對金融市場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。尚未做出差異化、還在尋找自身定位、客戶來源,以及如何結合民眾偏好的實體服務等4難題,都是現階段純網銀必須克服的關卡。
數位帳戶大增 3家純網銀皆非市場領先者
麥肯錫今天發布「台灣消費金融最新報告」調查發現,台灣消費者對於新創金融服務的接受度相當高,使用率已達65%,領先新興亞洲國家的56%,以及已開發亞州國家的48%。此外,有2/3的消費者考慮轉到數位銀行使用金融服務,且更偏好同時提供數位與實體通路服務的數位銀行。
報告揭露,台灣開立數位帳戶的數量,從2019年的338萬戶,迅速成長到去(2021)年底已破千萬,2022年第一季則有1,175萬戶,扣除無法自行開戶的幼童,平均每1人就持有1.7個數位帳戶。
不過,數位帳戶的成長大部分都是傳統銀行,前三分別為台新Richart(280萬戶)、國泰世華Koko(153.6萬戶)以及永豐大戶(118.2萬戶),占比46.9%;現有3家純網銀都不是市場領先者,最多的LINE Bank(110萬戶)位居第四,樂天與將來銀行皆未形成規模。
純網銀帶起數位化效應 但難成撼動市場關鍵
麥肯錫資深顧問、前台灣花旗銀行CEO管國霖指出,純網銀對於銀行體系有產生效應,從數位帳戶開戶數大幅增加也可以看出來,但究竟後面純網銀的經營模式,能否做出差異化才是關鍵。純網銀讓數位帳戶數量提升,利率競爭也更加劇烈,但目前沒有出現對於整體經營成果的重大改變。
麥肯錫董事譚宏直言,純網銀對於當前金融市場的格局,還不會造成天翻地覆的改變。他表示,目前市場3家純網銀都還在找自己的定位,如果只是單純提高利率,或是只是推出部分優惠,只會吸引「來享好康」的客戶,無法有效獲客,這也是純網銀當前最大的困境。
純網銀客群「從股東客戶找」
目前金融機構都在設法補強「實體」與「線上」服務之間的鴻溝,而純網銀卻直接缺了「實體服務」這部分,是否造成其擴展困境?麥肯錫副董事徐海超認為,目前純網銀的目標鎖定於股東的原始客戶,無論是電信、零售業者等,他們如何把實體店作為服務據點的延伸,會是純網銀補強實體服務的一部分。
此外,純網銀業者也在探索哪些客群有需求,而他們的優勢在於「數據」,從股東現有客戶中,找尋與企業調性相符、往來頻率高的人去進行產品推薦,將數據轉換成對客戶的洞見,才能將服務與金融產品連接起來。3家純網銀手上都有不同的客戶,也都想要「下這盤棋」,只是這整合腳步夠不夠快,是他們需要面臨的挑戰。
國外知名的純網銀案例,如韓國的Kakao Bank,是從社交媒體出發,從社交媒體跨足遊戲,再擴及支付、銀行、貸款,規模已經建得很完整,生態體系也成型,支付場景的串連也完成,是可以參考的前例。
拓展金融服務擴大觸及業務 先掌握客戶需求
為了盡速擴大客群,純網銀也有機會結合更多金融商品服務,其中基金、保險都是考慮範疇。徐海超認為,投資產品更有機會,而保險商品的虛實斷點是更大的。目前能從線上直接簽約的保險還是很少,多數必須「人搭配數位」,雖然保險是數位銀行、純網銀必經的一個產品路徑,但產品還得從簡單、碎片型的保單開始;若未來想要跟更廣泛的保險產品對接,「人」的角色又會變得重要。
徐海超指出,純網銀想要擴大客群,也要回到客群本身分析,他們到底是數位原生者,還是真的有錢人;從產品需求比例來講,究竟有無這麼多的金融商品需求?
但他也表示,純網銀的擴張會增加競爭難度,也可能變成「大家都沒有水喝」,他強調,人數、規模都是其中一個指標,但如何從數據中挖掘出客戶價值,並提高客戶帶來的貢獻,是純網銀正瞄準的目標。(審核:葉憶如)
延伸閱讀
「股東利益不再是唯一」黃天牧與17位產險總經理座談經營4心得
公股行庫7月獲利回穩!整體較上月成長6成5
【Hot台股】大爆V網哀嚎「來世不當空軍 」專家:持股低者甚至該加碼
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李瑞瑾:生於網路世代的新媒體人,曾在2家網路原生媒體就職,主攻證券、基金等領域,用最貼近生活、時事的角度看待財經資訊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讀者學習投資理財、掌握最新金融市場脈動。
Yahoo股市App下載:即時看盤、到價通知、最新盤勢與財經新聞一把抓!
留言列表